2011年的最后一個月,摩根士丹利董事總經理、亞太區互聯網和媒體行業投資研究主管季衛東在歐洲各國考察,之后又去美國工作了一個星期。放眼歐美,經濟情況令季衛東感到“真是不好”——世界發達國家都成了“沼澤地”。他認為,中國的出口導向型企業過了年會遇到更大的麻煩,低增值的行業,尤其是勞動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的行業,在2012年可能將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
2011年的下半年,經濟沒有出現年初時專家們所預期的好轉。分析師們的觀點漸趨一致,他們認為:2012年的這場經濟危機的影響也許遠遠比2008年時的美國次級債所引發的金融海嘯更加深遠、更具破壞力。電影《2012》中的地球毀滅不會出現,但一些企業卻也許無法抗拒末日臨近。
自2008年起,每年新歲將至之時,本報都會邀請中國重點行業的主流企業領軍者共同展望新的一年。今年的“領軍者看2012”專題策劃和采訪活動中所反映出的整體趨向是:實業企業的情緒遠不如2011年年初那樣樂觀;“口紅效應”已經發揮它的威力。
通脹與消費不振
伊利集團執行總裁張劍秋認為,通脹還是2012年的關鍵因素,通脹是否回落直接關系到明年的經濟政策。海爾集團執行副總裁兼首席市場官周云杰則表示,經濟衰退席卷全球,也引起了全球需求的變化和萎縮。
至少到目前為止,仍然看不到有什么革命性的科技和創新能夠拉動人們消費的欲望。優酷CFO劉德樂與美國資本市場的人相交深厚,在交流之中他所得到的信息是:美國人大多都在處理自己家庭的赤字,短期內不會再像以前那樣超前消費。
歐洲和美國這兩個主要的帶動全球需求的地區,現在都在改變消費行為。國家財政狀況決定了他們要么勒緊褲腰帶不再揮霍,要么政府必須加稅——國家要有收入才能還上那些欠債的利息。
這肯定會絆住“超前消費”的腳步。當買了高清電視沒幾年而家庭又面臨著赤字問題時,消費者顯然會考慮:晚一點再購買最新的3D電視吧!
反映在顯示行業的財報上——主要為顯示器、筆記本型計算機、液晶電視等產品供應面板的友達光電,收入持續下降。2011年12月,友達光電的大尺寸面板出貨量為860萬片,比11月份下降5.9%。公司的營業額也比11月份下降9.4%,較去年同期降低9.4%,僅為277.16億元新臺幣。
事實上,這不是12月才發生的事。幾乎整個2011年,情況都是如此。友達光電在2011年的全年營業額為3797.12億元,比2010年減少18.7%。
人們仍然在節衣縮食——或者稱之為“開始理性消費”。
在本報“領軍者看2012”問卷里,參與調查的50多家企業的掌門人在“企業綜合生產經營情況”一項的調查上,大部分選擇了“相當”和“高于預期”,但仍有2%的公司選擇了“嚴重低于預期”,有22%的公司認為目前的狀況“低于預期”。而在“與去年同期相比,下季度出口情況”的調查項目上,選擇“適當惡化”的高達47%。
2012,一個不確定的未來擺在所有企業的面前:大部分公司高管認為下個季度的物價水平和貸款利率仍將呈上升趨勢。
沒有人知道這樣的日子什么時候是一個盡頭。但在調查中,也不乏表達樂觀態度的企業掌門人。中國建材集團董事長宋志平認為,歐洲債務危機會影響中國的出口,但除了貿易之外其他連累不大。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將持續推進,消費的拉動作用繼續顯現,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仍然會并肩前行。宋志平表示,很多人說2012年上半年會最困難,但他認為2011年下半年相對是比較困難的時期?,F在,最困難的時候應該已經過去了。2012年的中國經濟會比2011年好些,將會是穩定發展的一年。
這邊風景獨好?
衰退中的全球經濟帶來了太多的不確定性。與制造業相比,娛樂和網絡經濟卻是另一幅景象。
季衛東十分看好傳媒業、互聯網行業和娛樂業。他認為內容產業的發展勢頭絲毫沒有受到宏觀經濟的影響。
季衛東對本報稱,2010年中國的電影總票房超過了100億,而且是加速增長,增長了60%——此前一年這一數字是40%,再前一年是30%。而2011年的前九個月,就已經賺到了2010年的票房總額。
看起來,這就是無可爭議的“口紅效應”。乍一看,一張50-80元的電影票似乎不便宜,但比起其他娛樂消費來這也許已經是最經濟實惠的方式。而大多數保安、餐廳服務員支付得起的、相對便宜的網絡游戲,與此類同。
有趣的是:同一年,另一個行業在中國也過著紅紅火火的“好日子”——這就是奢侈品行業。
COACH中國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Jonathan Seliger表示,自2010年起,全球奢侈品市場回暖,復蘇趨勢明顯。
事實上,中國消費者在這一“復蘇”趨勢中貢獻良多。
已經過去的2011年,中國奢侈品市場總體漲幅約達25%-30%。中國(包括香港和澳門)的奢侈品消費額已然躋身世界前三。
Jonathan Seliger稱,中國新富階層的崛起和消費需求的升級不斷驅動著奢侈品消費的增長。而2012年無疑被行業以及各大奢侈品牌寄予厚望,力爭捕捉更多商業機遇。
恒信鉆石機構董事長李厚霖也認為,擔心歐洲和美國的經濟形勢會波及珠寶市場是不必要的。亞洲的強勁需求、投資鉆石的需求以及缺乏新供應來源等因素會繼續支撐鉆石市場——尤其是,在亞洲有個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