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news_view.aspx?id=425&gp=107
我國總體進入工業化中期 將加速向三大經濟腹地推進
來源:本站時間:2012/4/19 9:26:06

        新華社信息武漢4月17日電(記者皮曙初 喻珮)我國從20世紀70年代末進入加速工業化時期,迄今30多年,GDP總量達到世界第二,制造業規模達到世界第一。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金碚近日在長江中游城市集群產業一體化戰略合作發展論壇上提出,我國總體進入工業化中期,未來工業化的最顯著空間特征將是向沿海腹地、內陸腹地、縣域腹地三大經濟腹地快速推進。
  ——三大腹地是可持續發展的廣闊空間

  三大經濟腹地是指:東部沿海區域中的較不發達地區、中西部地區、廣大的農村。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工業化的先發地區和經濟增長極主要位于東部沿海地區的中心城市圈,形成了若干具有較大經濟實力的工業化前沿地區,如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經濟圈等。內陸地區也有一些中心城市和經濟區獲得較快發展,但總體上滯后于沿海地區,尤其是廣大縣域經濟明顯落后于中心城市。

  不僅內陸地區的縣域經濟如此,沿海地區的許多縣域經濟也明顯落后于城市經濟。珠三角的粵北地區、長三角的蘇北地區、環渤海的諸多農村地區等,仍是經濟發展水平低的經濟洼地。

  金碚認為,雖說總體上進入工業化中期,但除極少數領域外,大多數產業的技術水平仍然處于中低端,空間分布非常不平衡,有的較發達地區接近工業化后期,而不少地區仍處于工業化初期或剛進入中期。工業化所導致的經濟“高地”和“洼地”間的發展水平差距很大。這是中國經濟“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的突出表現之一,未來工業化的空間特征就是要向三大經濟腹地加速推進。這反映了工業化中期經濟發展向增長多極化、均衡化、一體化、內需化轉變的趨勢。

  前30多年,中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為數不多的一線沿海中心城市強勢發力,使部分地區先發展起來。目前這些一線中心城市開始出現過度擁擠和增長趨緩的態勢,未來15-20年必須形成更多的增長極,才能保持經濟穩定增長。

  中國經濟發展具有漸進式改革、極差式發展的重要特點,其后果之一就是不均衡性相當突出,引發各種不平衡和不協調的矛盾和問題。工業化的重心只有有序快速向經濟腹地大幅度推進,使三大腹地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更快提高,才可能實現中國經濟發展的相對均衡化。

  隨著經濟的發展,各地區將形成更大范圍的經濟一體化趨勢,包括省域中心城市與更大范圍周邊地區的經濟一體化、跨省經濟合作和市場一體化,以及城鄉經濟的一體化。只有在普遍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條件下,才能真正實現沒有地方保護主義壁壘的經濟“全國化”。

  只有從以中心城市開放為主而腹地經濟相對封閉的格局,向三大經濟腹地全方位開放的格局轉變,中國經濟才能真正實現以擴大內需為重點的宏觀結構轉型目標。當前,中國經濟內需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經濟腹地相對封閉,使沿海中心城市同國際經濟的聯系比同腹地經濟的聯系更緊密。只有實現腹地經濟全方位對內對外開放,才能真正奠定內需增長的基礎。

  ——三大經濟腹地工業化勢頭強勁

  金碚認為,經過30多年的快速工業化,我國不僅具有向三大經濟腹地推進的必要性,而且也基本具備了加速推進的可行條件:已經具備較強的經濟實力和技術能力,資金和人力資源較30年前有了很大增長;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經濟腹地相對不利的區位條件有了較大改觀;企業家隊伍已經成長起來,市場經營的經驗和抗風險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此外,當前中心城市的發展趨向成熟,開始從對資源的強“吸納”性逐漸向強“輻射”性轉變。上海對周邊地區的輻射效應以及長江三角洲地區向長江中游地區的輻射效應都逐漸增強,資源吸納相對減弱。中心城市經濟能量的更快擴散將有助于腹地經濟的加快發展。

  近年來,一些經濟腹地的增長率已經高于曾經是前30年主要增長極的沿海中心城市經濟,區域間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已經基本扭轉。沿海腹地正在成為中心城市擴大輻射范圍的產業承接地區,一些高端產業也在往中心城市周邊地區以及周邊省域布局,一些地區內部發展水平差距較大的沿海地區,中心地區的產業正較快向相對不發達的遠周邊地區轉移。


  金碚說,長期以來,一些省市努力進行跨省市的規劃合作,謀求實現經濟一體化,這正是沿海腹地工業化勢頭強勁的一種反映。

  內陸腹地正在以快于沿海地區的速度增長,特別是中部崛起和西部大開發戰略取得顯著進展,中西部地區正在形成若干較大的中心城市和城市群,資源開發及制造業加速增長,城鄉一體化和“兩型”社會建設正在成為中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特色。

  縣域經濟正在成為越來越具有活力的發展空間,尤其是眾多工業園區和其他產業園區的開發建設,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點。將工業化與現代農業及服務業結合,也是縣域經濟的獨特優勢。

  ——有序推進經濟腹地工業化

  工業化推進的空間態勢總體上正處于從先發地區向更廣闊腹地空間加速擴散的過程。因勢利導、積極有序地推進這一過程,將是中國經濟發展相當長一段時期內的主要戰略方向。金碚認為,經濟腹地各地的區位、資源和生態環境條件不同,并無統一的發展模式,必須立足各地區的具體情況,科學規劃,有序推進工業化。

  腹地經濟發展必須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對外開放和區域交流的物質條件。只有建設較完善的基礎設施,經濟腹地才有可能培育起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群。

  各地區能否通過科學規劃和積極引導,形成符合本地區現實條件的具有競爭力的產業集聚區,是腹地經濟發展戰略成敗的首要問題。

  腹地經濟發展必須高度注重城鄉協調、城市群建設和相鄰區域經濟的一體化,打破城鄉分割、城市間隔閡和相鄰地區相互封鎖的格局。

  經濟腹地發展要注重鼓勵創新思維和增強民間經濟活力。同沿海地區相比,經濟腹地由于封閉性和交流條件的相對不便利,影響了人們的觀念意識,缺乏創新開放的思維方式,表現為民間經濟活力不足。因此,腹地經濟的發展必須激發創新、進取、開放的社會活力。

  經濟腹地的加速工業化要高度重視和處理好產業競爭力、生態環境保護和民生福利的關系。工業化的推進歸根結底要依靠培育和發展具有競爭力的產業,而產業的發展必然會對地區的生態環境產生一定影響。工業化的過程也必須是一個民生改善的過程,民生改善同產業競爭力以及生態環境之間存在著既相互依賴又具有一定程度的矛盾性的關系??茖W處理好這三者間的關系,使之良性互動,是實現腹地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決定性戰略問題。

  金碚認為,腹地經濟的發展既要避免各地政府過度干預,又要防止無序的掠奪性開發和盲目投資而破壞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條件。作為工業化中期戰略方向的腹地經濟發展,不僅要實現本階段發展目標,同時也要超前部署工業化后期的戰略意圖,將發展戰略的未來目標定位于打造產業國際競爭力高地和精致高端、尖端產業制高點,使中國成為真正的工業強國和能夠承擔更大國際責任的世界大國。

    (來源:互聯網)

 

 

相關資訊:
女人久久www免费人成看片